同學會被譏笑說:過了35歲,還拿不出10萬?不是你賺太少,而是你花在錯的地方!你得先戒掉這4種「不值得的消費」,你的財富才會開始上升
- 侑霖 蔡
- 11月4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幾個月前,我和幾位老同學聚餐。大家三十多歲,有人已買房、有人在創業,也有人還在換工作。席間,一位朋友突然問另一個人:「你不是月薪快八萬嗎?怎還說沒錢?臨時要借10萬周轉也拿不出來?」那位朋友頓時語塞,只說:「我有繳卡費啊,下個月就會好。」
場面安靜了幾秒。大家心裡都明白——這不是收入問題,而是花錢邏輯出了問題。

這代人最可怕的不是窮,而是「假裝自己不窮」。我們拿著手機分期、信用卡紅利、APP分攤帳單,把「月光」合理化成生活常態。但到了35歲之後,沒現金、沒儲蓄、沒緊急預備金,才是最真實的焦慮。
35歲後的金錢壓力,是從「比較」開始的
你會發現,這年紀的朋友圈變了。以前比誰最會玩、誰最敢衝;現在比誰買房、誰投資、誰升職。每次滑IG,看著別人「又出國又升遷又裝潢新家」,你內心那種「我是不是太慢?」的焦慮感就被點燃。
但現實是:你不是沒錢,而是你的錢被情緒吃掉了。你用購物緩解壓力,用外食麻醉孤獨,用旅遊逃避現實,用人情維繫虛假的面子。這些行為不是奢侈,而是無形的財務自殺。
想變有錢?先戒掉這4種「不值得的消費」
情緒型消費:拿花錢當止痛藥
這是最普遍、也最難察覺的陷阱。一忙完工作,你告訴自己:「辛苦一週,值得獎勵自己。」於是你買精品包、訂高級餐、換新手機。看似犒賞,實際是為焦慮付費。
問題不在花錢,而在「你為什麼花」。當金錢成了情緒出口,你永遠會陷入補償循環。
解法:開始用「延遲消費法則」訓練自己。看到想買的東西,等48小時再決定。如果兩天後還想要,那再買;如果熱度消退,就知道那只是情緒。我始終認為,35歲後的快樂,應該是穩定帶來的安全感,不是結帳那一瞬間的刺激。
面子型消費:怕丟臉比怕沒錢還嚴重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?朋友約吃飯,你明明月底快見底,卻還硬著頭皮刷卡。甚至有時候連包紅包、換新手機、穿名牌鞋,都只是怕被說「你混得不如以前」。這種「社交焦慮型花費」是35+世代最致命的支出。你以為自己在維持形象,其實只是在投資別人的印象。
解法:分清「誰的看法」值得。真正在乎你的人,不會在意你少點排場;而那些只在意你穿什麼、用什麼的人,也不值得你浪費錢。一個人真正的社會地位,不是從外表來的,而是你能多自在地說出:「這件事我不需要。」
假裝上進型消費:用學習安慰焦慮,但不實作
這類消費最偽裝成「投資自己」。報名一堆線上課程、買理財書、上演講、參加創業講座。刷卡時感覺「我好有企圖心」,但課上完、書沒翻、行動歸零。結果一年下來,花了數萬元「進修」,卻沒任何技能能變現。這不是投資,是「知識型浪費」。
解法:問自己:這個花費能在三個月內帶來什麼實際產出?如果答案模糊,那就等。學習的價值,不在於學了多少,而在於你能用出多少。
真正的上進,是持續改變行為,不是收藏教材。
報復性消費:用「反差快感」懲罰自己
很多35+的上班族,在壓力極大時會進入報復模式。一個月拚命加班,月底就「報復性出遊」;被主管罵,當晚直接訂酒吧開瓶;一筆獎金入帳,轉身就買豪華按摩椅。
這種消費最有快感,也最危險。因為它不但破壞儲蓄習慣,還會讓你以為「努力=可以隨意補償」。結果是:你越努力,花越多;越拚命,越窮。
解法:把「報復性消費」轉為「獎勵型儲蓄」。每達成一個目標,撥出固定比例(10%)轉進「犒賞帳戶」。讓自己有儀式感,但不失控。這樣你才是用金錢強化紀律,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。
35歲後,理財的重點不是投資報酬,而是自控力
很多人以為變有錢要靠投資、靠運氣、靠副業。其實真正的起點只有一個字:控。
控慾、控支出、控心態。
理財不只是存錢,而是一種紀律訓練。當你能拒絕「不必要的爽感」,你才有餘裕創造「有意義的自由」。想想看——你上一次真正感到安全,不是買東西的那刻,而是帳戶裡有現金的那天。
我認為,財富不是數字,而是一種「選擇權」。你有存款,就能選擇不委屈、不加班、不討好。沒存款,你只能被生活逼著妥協。
35歲後該擁有的3個金錢習慣
「強制儲蓄」先於任何支出
薪水一入帳,立刻把20%自動轉進定存或基金帳戶。不要等「有剩再存」,因為那永遠不會剩。
把「現金流」當績效管理
每月底檢視一次金流:必要支出、非必要支出、可優化支出。如果連續兩個月非必要支出超過30%,代表你正在燃燒未來。
用「目標」取代「夢想」
別再喊「我要變有錢」。請明確定義:「我希望兩年內存下50萬作為轉職基金」、「五年內擁有100萬投資本金」。有數字、有時間、有計畫,你才有執行力。
真正拉開差距的,不是收入,而是延遲享樂的能力
有些人年薪80萬,能存下20萬;有些人年薪120萬,卻連10萬都沒有。差別不是收入,是節奏。延遲享樂能力,決定你能否走出「窮忙循環」。每當你想「犒賞自己」時,請問自己一句:
「我是在投資未來,還是在補償現狀?」
能誠實回答這句話的人,錢自然留得住。
財務焦慮不是沒錢,而是沒方向
很多人說:「我也想開始理財,可我起步太慢。」事實上,不是太慢,是太亂。你不知道錢去哪了,也不敢面對帳單。但理財從來不是高等數學,而是一種生活紀律。
每天記帳三分鐘,每週檢視一次支出,每月修正一次消費習慣。半年後你會發現,你不再被錢追著跑,而是開始主導它的流向。這種「可預測的穩定感」,才是真正的財富自由。
存不到錢,不是命,是選擇
35歲以後的貧窮,不是悲劇,是態度問題。你可以繼續怪房價、怪薪水、怪社會,但那不會讓你多一分錢。真正讓人變有錢的,是對金錢的尊重。
每一塊錢的去向,都是你的價值選擇。你若能戒掉情緒型、面子型、假裝上進型、報復型的消費,你的財富會開始累積,信心也會回來。別讓自己到了40歲,還在說「我只是運氣不好」。運氣不會改變你的餘額,習慣會。
我最後也想告訴35+歲後的大家:
有錢不是多賺,是少浪費。存不到錢的原因,不在收入太低,而在你一直讓錢替焦慮買單。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