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Dcard上「被資遣的39歲的1987現在過得如何?有人比我人生還慘的嗎?」職場專家蔡侑霖:現狀不可怕,可怕的是——你還在拿上一代的劇本,演你的人生。
七年級、八年級這群人,努力地生活、守規矩、不犯錯,卻在三十幾歲、四十歲後的某一天,發現:所有努力好像都只是「剛好不餓死」。我們不敢生病、不敢辭職、不敢老,活得好像每一天都在小心翼翼地「撐」,而非「活」。
6天前


月入十萬以上你還是焦慮?無論單身或已婚,35+歲後你該追的不是錢,而是「有選擇權的生活」
我懂那種心情。在不同年齡段,我們的焦慮換了名字,但本質都一樣:20歲怕沒機會、30歲怕沒錢、40歲怕沒安全感、50歲怕沒人理。我們不停努力,卻永遠追不上「安心」。
11月5日


你真的需要買房嗎?還是租一輩子就好?別再被「租屋自由」洗腦了,先求有房,再求好房,因為你會老,房東也會變絕情!
你可以先買一間入門小宅、捷運末端區、偏區公寓,重點不是地段,而是建立資產槓桿的開始。因為「有房」的人,可以調整,「沒房」的人,只能被市場調整。
11月4日


誰知道啊!為什麼你的體質總吸引一堆人來抱怨?別再當情緒垃圾桶,學會這5件事,從內耗轉為「外耗」人生贏家
別人一句「你有空嗎?」你立刻回「可以啊」;別人說「能不能聊聊?」你就自動變成心理師。這不是同理,而是邊界感失能。久而久之,別人習慣把垃圾倒給你,你也習慣背著別人的問題過生活。最後不是你變成熟,而是你被耗成麻木。
11月4日


過了35歲,你得學會狠心丟掉那些讓你變慢、變舊、變弱的東西:「斷捨離」只是表面功夫,「斷捨棄」才是真正的重生
你以為你離開了前任,其實你還在偷看他的限動;你以為你跳槽了,其實你還在抱怨上一份工作多糟;你以為你改變了生活,其實你只是換了地方繼續重複。許多人過了35歲,口頭上說「我想改變」,但心裡仍被「舊模式」鎖死。那是最消耗的一種拖延:外表向前,內心原地。
11月4日


想提早退休年領200萬?40歲後的你,若還靠單一收入,就是在慢性自殺!這10種被動收入,才是你該提早練的第二人生保命技
很多40歲以上的人不敢轉職、不敢創業、不敢投資,以為守成是穩健,其實是慢性耗損。因為未來的變數太多,只有「多元收入」才能讓你不被迫妥協。
想在未來年領200萬、半退休或財務自由,你得開始學會一件事:讓錢在你睡覺時還能幫你工作。
11月4日


同學會被譏笑說:過了35歲,還拿不出10萬?不是你賺太少,而是你花在錯的地方!你得先戒掉這4種「不值得的消費」,你的財富才會開始上升
每一塊錢的去向,都是你的價值選擇。
你若能戒掉情緒型、面子型、假裝上進型、報復型的消費,你的財富會開始累積,信心也會回來。
11月4日


我深怕自己被討厭!45歲後不肯學、不肯聽、不肯改,只能被市場「安樂死」倚老賣老的傳產,正在慢性滅亡!
現在的年輕人,不是要挑戰你的位置,
而是要和你一起找出新的解法。
他們不是不尊重你,而是希望你能放下「我以前怎樣」,
一起迎接「我們接下來該怎樣」。
11月3日


年輕人不想當主管,不是沒野心,而是活得太清醒了!升不上去,不代表你沒用;不想升,是因為你不想爛掉!
「那不是影響力,是消耗力。每天開不完的會、處理情緒比處理工作還多,我寧願自己做事、下班就下班。」
11月3日


現代年輕人的壓力,從來不是工作太多,而是生活被「工作化」了!切割不是逃避,是一種生存策略
現代年輕人普遍陷入「24小時上線」的焦慮循環──下班不敢關機、假日不敢放鬆。壓力的根源不是任務過重,而是生活與工作的界線被抹平。
11月3日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