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card上「被資遣的39歲的1987現在過得如何?有人比我人生還慘的嗎?」職場專家蔡侑霖:現狀不可怕,可怕的是——你還在拿上一代的劇本,演你的人生。
- 侑霖 蔡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
一、「被資遣的39歲」你若是上班族,都害怕隨時被開刀!
前幾天,我在 Dcard 上看到一篇貼文,內容讓我久久無法離開螢幕。
「39歲最近被資遣,下一份工作年薪才50萬。存款才150萬,無房、無股票、無妻無兒,只有一台機車。不是創作文,也不是炫耀文。雖然上面有兄弟姐妹,但他們也是月光族。只是想知道,有人比我更慘嗎?」
這句「有人比我更慘嗎?」我讀到的不是哀嘆,而是一種時代的共同現實感。因為我太明白——他寫的,正是我們這整個世代的樣子。
七年級、八年級這群人,努力地生活、守規矩、不犯錯,卻在三十幾歲、四十歲後的某一天,發現:所有努力好像都只是「剛好不餓死」。我們不敢生病、不敢辭職、不敢老,活得好像每一天都在小心翼翼地「撐」,而非「活」。
二、我們這代人,輸在沒有喘息的時代
那位39歲的網友,其實不是悲慘,而是「典型」。他是被卡在中間的一代——成長時被灌輸「努力會有回報」,出社會卻遇上金融海嘯、疫情、通膨、AI浪潮。房價漲了三倍,薪水只漲3%。保險費、健保費、生活開銷、物價、外食成本全部上升,連通勤都成了焦慮。
這代人最怕的不是失業,而是「努力也沒用」。尤其是29~44歲,出生在千禧世代的我們!
父母那輩能靠一份工作養一家;我們這代人得靠三份收入勉強養自己。人生不再是「拼上去」,而是「撐下去」。
三、沒房、沒股、沒婚姻,不是失敗,而是時代的選擇成本
有人看到這篇 Dcard 貼文會覺得悲情,但我反而覺得誠實。因為那個39歲男子,其實只是拒絕再假裝樂觀。
我們身邊多少人——月薪看似不錯,實際上存不到錢;社群發著咖啡廳與旅遊照,卻背著卡債;有房有車,但那不是自由,是被綁的另一種方式。
在現實社會裡,「沒有」不代表失敗。真正的失敗,是你為了追逐別人定義的成功,反而失去了做自己的能力。沒結婚,不是孤單,是誠實地不想湊合。沒買房,不是窮,而是選擇不被房貸吞噬。沒股票,不是笨,而是怕被市場當韭菜。
這些「沒」,不是悲慘,而是清醒。但清醒有代價——那就是,你要學會重啟人生的邏輯。
四、為什麼你會覺得焦慮?因為你還在用上一代的劇本
我們的焦慮,很多時候不是來自現實,而是比較。你看到朋友買房、升遷、創業成功,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落後。
但請想想看,那套「30歲前買房、35歲升主管、40歲財務自由」的劇本,是寫在上一個經濟成長時代。而你活在的是高房價、低薪水、AI搶飯碗的時代。
我們的問題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努力的方向錯了。
上一代靠「穩定」致富;這一代得靠「變動」生存。你若還在追求安全感,你就會被焦慮淹沒。因為現在的世界,連安全都得自己創造。
五、39歲的人生下半場,你要練的不是「再拼」,而是「重組」
很多人被資遣後的第一反應是:「我是不是輸了?」但真相是——這時代根本沒人能靠一份工作安全退休。
所以你要學的,不是「找下一份穩定工作」,而是建立「多收入思維」與「可轉換能力」。
多收入思維
別再只有單一薪水來源。副業、接案、線上課程、理財配置都可以是第二支柱。就算金額不大,也能降低焦慮。安全感不來自薪水數字,而來自多重現金流。
可轉換能力
職場不再只看專業,而看「可被再利用的能力」。溝通力、整合力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是AI取代不了的。你若只靠專業技術,AI更新一代,你就被淘汰一代。
財務最小化
別再幻想暴富,而是練習「穩健」。不要盲投,也不要盲信。財務安全不是報酬率高,而是「波動時你不慌」。
六、這代人該換一個人生 KPI
上一代的KPI是「擁有」:房子、車子、婚姻、地位。我們這代的KPI,該是「自由」:時間自由、情緒自由、選擇自由。
想像一下:你不必為錢委屈,不必為人忍氣,不必為焦慮自責。能夠選擇你想接的案子、你想相處的人、你想生活的方式。這種自由,比任何「人生勝利組」的名牌都貴。
要做到這件事,唯一的辦法是:別再用「追」的方式過人生,要開始「篩」——篩掉不值得的事、不值得的人、不值得的花費。
七、給那位39歲網友、也給所有35+的我們:
你不是悲慘,只是被推著長大。這個社會給了你太多角色——要孝順、要穩定、要成功、要有資產。但沒有人教你怎麼「面對挫敗」。
所以,當你被資遣、收入掉一半時,你不是輸,而是被迫「清零」。清零很痛,但它也讓你重新檢視:到底什麼才是你真正要守的。
當你有150萬存款,代表你有安全網;你沒房、沒負債,代表你仍然有自由;你沒婚姻束縛,代表你可以重新定義人生節奏。
如果你願意調整方向,39歲不是結束,而是人生第一次「重開機」。
八、實際建議:如何從焦慮到自信,重新站起來
別急著找工作,先算清生活成本
你需要多少錢能活一個月?知道「底線數字」後,你就能在談薪時不慌不卑。
把專業重新包裝成「可販售能力」
別再只當職員,要練習像顧問思維。你的經驗、失敗、案例、解法,都能變成價值。
養成每月「現金流檢查」習慣
開支分類:必要、選擇、浪費。刪掉浪費的,你會驚訝自己其實沒那麼窮。
找回身體規律
焦慮最先毀掉的是睡眠與飲食。規律的生活,是你重新調整節奏的基礎。
建立「人生投資組合」
把時間分成三等份:
一份維持收入
一份學習新技能
一份經營關係與健康這三件事的報酬率,是長期最穩定的投資。
九、這代人不是輸家,只是時代換了考卷
那篇 Dcard 貼文下有上千則留言,有人安慰、有人自嘲、有人分享自己也被裁。我看到的是一群「誠實的成年人」在面對現實——他們不再假裝成功、不再偽裝開心。
我們這代人不是沒努力,而是活在一個「努力也不保證回報」的時代。但即使如此,我們仍該對自己誠實。
我自己也是千禧年的七年級生,我更認為別再問「有人比我更慘嗎?」要問的是:「我能不能從現在開始,讓自己更清醒?」因為在這個時代,真正的強者不是有錢、不是穩定,而是能在被打趴後,還願意重新定義人生節奏的人。
人生的低潮不是失敗,而是重啟的密碼。39歲沒房沒婚沒股沒車不可怕,可怕的是——你還在拿上一代的劇本,演你的人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