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現代年輕人的壓力,從來不是工作太多,而是生活被「工作化」了!切割不是逃避,是一種生存策略

  • 作家相片: 侑霖 蔡
    侑霖 蔡
  • 11月3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上週五晚上十點,我的朋友阿祺還在公司。他在科技新創當行銷主管,月薪不錯,但這半年,他連週末都不太敢關掉Slack。那天我問他:「你不是說今晚要跟女友慶祝周年嗎?」他笑笑回:「她早睡了,我還在改簡報,明天主管要過稿。」


ree

那一瞬間我忽然明白,年輕人不是不努力,而是太害怕被遺忘。怕慢一步就被取代,怕不回訊息就被貼上「不夠投入」的標籤。這樣的焦慮,讓我們的生活變成一個無止盡的待辦清單。壓力不是因為工時太長,而是「下班」這件事,已經不再存在。


一、從「努力工作」變成「工作努力活」


過去的人上班是為了生活,現在的人活著就像一直在上班。LINE群組永遠亮著、主管隨時丟訊息、甚至假日開會還被說成「團隊凝聚」。我們嘴上說要Work-Life Balance,但心裡清楚:那是幻覺。


因為你連休假都得拍照「證明自己有在休息」,連放鬆都要被審視成一種績效。真正讓人累的,不是任務太多,而是生活的每一刻都被績效化


二、年輕人不是玻璃心,而是「被碎太多次」


這一代人很會假裝沒事。你看他們IG限動上笑得開朗,其實那是凌晨三點剛刪掉求職信後的照片。看起來灑脫,其實心裡早就快窒息。不是脆弱,是太清醒——知道努力不一定有結果,但不努力連站在原地的資格都沒有。


壓力已經不是心理層面的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副作用。公司灌輸你「我們是一家人」的文化,只是要讓你不好意思請假。主管稱讚你「責任感強」,是因為你還沒學會拒絕。所謂「共體時艱」,往往只是「我忙你也得忙」的合理化。


三、學會切割,不是逃避,是讓自己能活下去


切割,不是冷漠。那是一種自我修復的策略。你可以在工作時間燃燒自己,但下班後,你必須學會關機。


別再假裝自己能「同時兼顧」工作與生活。那是謊言。如果你不主動切割,生活就會被工作吞掉。真正聰明的年輕人懂得設界線:


  • 公司手機在非上班時間關靜音。

  • 假日拒接主管電話,不需要罪惡感。

  • 不讓工作同事追蹤私人IG。


這些看似小事,其實是你在保護你的能量池。當你開始為自己留白,你才有機會真正發揮創意與效率。


四、「職場人格」和「真實人格」要分開存檔


在職場裡,你不需要讓每個人都喜歡你。真正專業的人懂得分角色——會議裡你是執行者,午休時你是人。要能切換,而不是混在一起。


別再拿「真實」當藉口,把情緒帶進工作;也別讓工作中的權力遊戲污染你的生活。你不可能控制別人怎麼看你,但你可以決定哪個版本的自己該上線。當你開始懂得「角色切換」,你會發現職場的紛擾變少,生活的喘息變多。這不是偽裝,而是成熟。


五、切割不是懶散,是更高階的專注力


很多主管愛講:「現在的年輕人抗壓性太低。」但他們沒看見的是,這一代面對的是資訊轟炸、邊界模糊的壓力結構。而真正強大的人,不是能一直撐的人,而是能準確地「關掉」的人。


專注力是一種稀缺資源,當你不切割,它就會被榨乾。練習在固定時間關機、讀書、散步,這不是偷懶,而是重新充電。因為你不是機器,沒有重啟的功能,只有崩潰的警訊。


六、如何真正「切割」?三個實際策略


1. 設定工作終點,不是時間,而是儀式。每天下班後,關掉電腦、走出辦公室前,說一句「今天到這裡」。心理上有個結束的動作,才不會讓工作陰魂不散。

2. 分層社交,保留真實自己。不要讓職場人混進私人生活圈。你可以禮貌客氣,但不需要透明。職場不是交朋友的地方,是合作的場域。

3. 練習說「這件事我明天再看」。別再被「即時回覆文化」綁架。你越快回覆,別人越覺得你沒有邊界。慢一點回,是為了讓思考更準確,而不是偷懶。


七、別讓焦慮變成一種身份


焦慮不是榮耀。很多人以「我很忙」來證明自己有價值,其實那只是恐懼的遮羞布。我們害怕被淘汰,於是讓自己看起來「有在動」。但真正厲害的人,都懂得在靜止中思考、在退一步時拉開距離。


別再拿焦慮當標籤,因為那只會讓你活得更像別人。切割,是為了回到你自己的節奏。


八、在混亂的時代,學會「選擇不動」


我常說,這個世代不是輸在能力,而是輸在「分不清什麼時候該停」。真正的專業,是懂得在該動時全力衝,在該靜時完全不理世界。這不只是職場策略,而是一種生活哲學。


你不需要逃離工作,也不需要假裝熱愛。你只要學會關掉、轉身、再重啟。那才是你能在長期戰裡活下去的方式。


我也想與所有35+歲後的朋友分享:

我認為,壓力不是殺死人的刀,是沒有界線的生活。你該切割的不是責任,而是那些不該佔據你人生的碎片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