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當代職場作家蔡侑霖:我從來不相信不自律的人,最後還能大富大貴!35+歲後多數人,上班被掏空、下班被抽乾,焦慮反覆浮現,存款少到不敢消費!這是怎一回事!

  • 作家相片: 侑霖 蔡
    侑霖 蔡
  • 17小时前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35+歲後多數人,上班被掏空、下班被抽乾,焦慮反覆浮現,存款少到不敢消費!這是怎一回事!

前陣子,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同事約我喝咖啡。他今年42歲,做著還算穩定的行政工作,月薪六萬,沒有負債,也沒有存款。


聊著聊著,他苦笑:「我每天都在公司應付老闆,回家只想滑手機、看劇、放空。理財書我買了十本,基金戶也開好了,但看一看就覺得好煩,算了啦。」


我問:「你不是想提早退休嗎?」他說:「那是夢啦,我現在只想活下去就好。」


那一刻,我沉默。因為我太清楚這樣的心境——不是他不想改變,而是他已經被生活消耗到「沒力改變」。


他不是懶惰,他只是習慣了「不去努力」。而這,也是現代上班族最普遍的慢性病。


上班掏空、下班抽乾:焦慮的四重奏


你是不是也有這四種狀態?


上班被掏空:會議永遠開不完,主管的需求永遠臨時。你心裡明白,這份工作撐不了未來,但你又害怕跳槽失敗。


下班被抽乾:打開電視、滑手機、外送到家。腦袋放空、時間蒸發。所有「想改變」的念頭,都在滑 IG 的瞬間被吞沒。


投資焦慮:每個人都在談ETF、房產、AI基金,你卻連開戶都懶得搞清楚,怕虧錢、怕波動、怕麻煩——最後什麼都不做。


存款焦慮:你不是沒賺錢,而是錢不知去哪。旅遊一趟、聚餐幾次、訂閱幾個平台,月底看帳單,剩下的只是「心虛」。


這四種狀態構成了現代上班族的日常。我們活得很忙,卻越來越貧乏。不是生活太難,而是我們太容易放過自己。


你不是懶,是失去了「目標的肌肉」


很多人以為「自律」是少數人的天賦,但其實,自律不是意志力,是訓練出來的習慣肌肉。你每天都說「明天再開始」,不是因為懶,而是因為「你已經不相信開始有用」。這世代的焦慮,本質上是「無力感」。


以前的努力有方向:升職、加薪、買房。現在的努力卻像踩跑步機:你拚命往前,卻發現薪水不漲、房價飛天、AI可能隨時取代你。


於是你乾脆說:「算了,我就活在當下吧。」但「活在當下」這句話,如果沒有策略,就會變成「原地踏步」的漂亮包裝。


現代人的懶惰,不是身體懶,而是「選擇性逃避」


你會發現,越多知識的人,越容易「假裝努力」。報名線上課、加入社團、追蹤理財KOL、收藏勵志貼文,看似有在學,實際上沒有任何行動。


這是一種資訊時代的懶惰:我們透過「收集知識」來麻痺焦慮,卻忘了知識不會自動變成果實。


另一種懶惰是比較型逃避:「別人有資源、有背景、有運氣,我怎麼拼得贏?」於是你用合理化的語言包裝怠惰,告訴自己:「我只是沒機會。」


但現實是——這世界沒有誰欠誰機會,只是有人選擇去創造,有人選擇繼續滑手機。


為什麼「兩份收入」會決定你的人生層級


我常說,35歲之後的關鍵,不在於多努力,而在於你有沒有備案。一份收入能活,但不能讓你睡得安穩。因為只要公司裁員、產業改制、健康出問題,你所有的努力就會瞬間清零。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35+的人開始有「危機意識」:他們知道「薪水不是安全感,現金流才是」。


副業、投資、品牌經營、專業變現、租金收入……這些都不只是賺錢的手段,而是「心理防禦系統」。


有兩份收入的人,面對未來的焦慮會比較有底氣。因為他知道,就算主業出事,還有另一個引擎在運轉。


反之,只有一份收入的人,不管賺再多,都只是在「單一風險」裡打轉。這不是命運,是選擇。


如何從「被掏空」變「自己掌控」?


如果你真的厭倦這種被耗乾的生活,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開始重啟:


  1. 制定「現金流地圖」——不是記帳,而是覺醒


記帳沒用,因為你只是記下焦慮。你該做的,是盤點每月「能讓錢替你工作」的比例。


例如:

  • 固定支出控制在收入的50%

  • 投資與儲蓄佔30%

  • 自我成長與學習預算10%剩下10%,拿來犒賞自己。當你能掌控錢流,就能掌控焦慮。


2. 建立「副業試煉」思維——從不穩定開始也沒關係


別怕副業賺不多,怕的是你永遠不開始。一開始可能只是每月多三千五千,但那是你的自由金,是「不被體制綁住」的開端。


  1. 養成「反滑手機儀式」——少輸給自己十分鐘


每天少滑10分鐘,拿來看一篇產業分析或寫筆記。三個月後,你的思考力與表達力會變強。一年後,你就不再是「資訊消費者」,而是「價值創造者」。


真正的自律,是「選擇性堅持」


很多人以為自律是每天五點起床、運動、唸書、理財。但那是「機械式自律」,不是「有意識的堅持」。真正的自律,是你知道哪些事該堅持、哪些事該放棄。


舉例來說:

  • 把「抱怨」換成「分析問題」。

  • 把「滑手機」換成「經營內容或閱讀」。

  • 把「買東西紓壓」換成「建立現金流」。


自律不是逼自己成為聖人,而是讓你從混亂的世界裡,找到穩定的節奏。


別再說「先活在當下」,那只是逃避的高級說法


「活在當下」這句話原本是哲學,被現代人用成了懶惰的免死金牌。真正的「活在當下」不是放棄未來,而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努力,並願意穩穩走下去。


你可以今天過得輕鬆,但別讓這份輕鬆變成明天的焦慮。

你可以選擇安逸,但要知道,那是以「未來的自由」為代價。


當我看著那位老同事離開咖啡廳時,我心裡想:他不是沒能力,而是失去了「逼自己一把」的勇氣。


我始終認為,人生最怕的不是辛苦,而是你還能改變,卻選擇放棄努力:

懶惰不會讓你崩壞,但會讓你慢慢消失。真正的自律,不是折磨自己,而是確保自己不被時代淘汰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