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光鮮亮麗又完美的人,怎得憂鬱症?望子成「聾」之下,父親沒有責任嗎?

已更新:2022年2月10日



 
1. 傳統上而言,父親這個人設,是多數原生家庭的一家之主,上一代無法完成、揚眉吐氣的,潛移默化延伸投射在下一代孩子身上。

2. 不是鼓勵與父母要起爭執、鬧憋扭,而是做兒女的,你必須誠實表現「不舒服、沒辦法」。

3. 倘若要兒女跟自己關係長久而親近,無非就是照顧好自己,身體健康且有年老的生活重心,自然而然兒女就會靠近「讓兒女甘願主動,不是責罵兒女太被動!」。
 
仔細算算,來到35這個年紀數字,多美啊!美的地方是「你變得更獨立、冤枉路也走得差不多!」論工作,大概了解自己的方向,不用再多方嘗試喜好厭惡;論朋友圈,也輪轉過幾回,真心相處及分分合合也去蕪存菁,只求簡單、相處愉悅;而與自己相處,開始留些時間給個人、家庭或另一伴,避風港之下的溫暖,可以短暫忘卻煩惱、喘口氣的時間放在健康與心靈平衡。

每個人都成熟,也早熟,趨勢下的市場節奏,不得不開始提早看見事實,逼迫盡早認清真相。

相較於原生家庭所告知傳承的30而立,必須在時間截點前快快成家立業、結婚生子、買房買車,從離開校園直到退伍後,短短不到3至4年必得完成。而事實上,七成人不太可能完美做到,即使做好做滿,也是少數人,不太開心完成這番上一輩交接下來的「傳統任務」。然而,我身邊有個朋友,卻因為這個「任務」,活得不太開心,最後除了生病,靜養到現在,無人不心疼事件背後的故事。

小華是我一位律師朋友,今年36歲的他,有房有車,從不考慮進入婚姻束縛,於是選擇不結婚也沒對象,享受個人生活,一切都如此美好,連家裡小貓兩隻都穿著時髦。這樣的人生活不好嗎?旁人可都稱羨無比,自給自足,但偏偏上天開了他一個玩笑,3年前診判得了憂鬱症,聽力動不動突然失聾,無法太用力講電話、時常聽不見會議上同事的報告內容。
他人前可以和平相處、嘻嘻哈哈打成一片,為公司拿下委託客戶的案件,根本沒人發現有憂鬱的徵兆;可是一到夜晚或週末,他卻容易負面思考、半夜隨機打電話哭訴朋友、甚至失眠不睡覺,一度幻想有人想傷害他,就連家中的牆上出現死神的塗鴉,還拍照傳到群裡跟我們說:「這幅畫花了快十萬,從一個藝術家的畫廊競標買下的,你們看看,死神身旁的人群,像不像我爸媽的嘴臉!」聽完,啞口無言,我們也發現小華的價值觀似乎有點偏激,偏到讓人感到他很怪,想避而遠之般的害怕。他的恐怖模樣的起源,卻也有跡可循,結果讓聽的人感到鼻酸、不可思議怎可能現實還發生著。

對兒子的望子成龍?最後變成聾?

從小華的妹妹口中得知,從前他爸爸對於小華有非常嚴重的期待,渴望他可以碩士畢業得到一份高薪好工作,最好30歲前完成結婚生子,同時擁有房與車,要求35歲做到什麼,40歲又要完成什麼…林林總總的家族規則,無一不得不去完成;最可憐的,他在二十九歲曾有一段婚姻,不到3個月就草草離婚,原因是他的妻子發現小華是嚴重的「爸寶」,做任何決定都要過他爸爸,不然他爸爸就會一哭二鬧,甚至去大醫院裝病躺在病床上。離奇地,日常事務細瑣到連他與妻子新家的主臥室,枕頭顏色及床頭櫃的擺設,涉及到風水生子,都要過他爸那一關,誰又受的了「瘋狂控制」的專制管轄。
他的父親,得知兒子生病後,不但沒有安慰他,更認為男孩子要頂天立地、堅強體魄,才是真男人。最終責備、怨懟「弱不經風、人生肯定成不了氣候」34歲那一年,他父親不再與他有任何來往,父子間多了嫌隙疙瘩,但對於小華而言,我們可以感受到是輕鬆,彼此相安無事都好而結論。
傳統上而言,父親這個人設,是多數原生家庭的一家之主,上一代無法完成、揚眉吐氣的,潛移默化延伸投射在下一代孩子身上,尤其是傳統大家族裡擔任「長子或長女、家族裡面的長孫」。那麼,誰會願意當第一個出生的孩子?沒人願意,但也只能苦著臉去接受這樣的事實。

兒女要革命,才有出頭天的機會!

不是鼓勵與父母要起爭執、鬧憋扭,而是做兒女的,你必須誠實表現「不舒服、沒辦法」。我時常在專欄提到,不要太努力、過度工作,因為是人生是自己的,職位及公司,卻是別人替自己扣上的;回到家裡也是,你與父母相處,過往認知的「孝順、服從」就是得乖乖聽話,才是崇高的孝子、乖巧懂事的女兒;若是反抗抑或頂嘴,就是「大逆不道、匪類仔」。
多數人選擇得過且過、按部就班,假裝服從父母就可以得到短暫相安無事,但時間一拉長,許多父母卻變本加厲,甚至「裝病」綁架兒女必須「聽話再聽話」,一輩子就是得順於父母的指示,巴不得兒女的人生,全然都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做兒女的,我會建議「革命」,才有可能得到自由,看透問題,用事實打破規則:
1. 先嘗試,後攤牌
不是不願意去做,而是做了結局並非兩全其美,人生是自己的,不是父母的,父母不可能陪著自己過一生。

2. 針對事實而就事論事
讓父母知道已完全盡力,再盡力沒辦法。不要再製造讓父母還有期待,當下就是「停損點」,而非「再造高峰」。

3. 不要過度用錢,來「寵壞」父母
人永遠都是不滿足,尤其給父母「家用的零花錢」這件事情上,拿太多對自己過意不去,拿太少要會被父母數落。量力而為就好,「孝順」並不是打腫臉充胖子,畢竟講到錢,傷感情之外,父母並非一次滿足。

為人父母少操煩,人生是自己的

當上父母親要認清一件事情,不要成為兒女「敢怒不敢言」甜蜜的壓力,甚至要拋丟過去「綁架道德、情緒勒索」,倘若要兒女跟自己關係長久而親近,無非就是照顧好自己,身體健康且有年老的生活重心,自然而然兒女就會靠近,一句話重點:「讓兒女甘願主動,不是責罵兒女太被動!」。
活到老也要學到老,退休生活就是找事情做,成天躲在客廳看電視、抱怨家裡不溫暖、唉聲嘆氣生活費不夠花,只會讓年輕人想盡理由更想逃離家,不但不會更親近,造就二代到三代的隔閡感。為什麼有些家庭可以和樂融融、像朋友關係、平和相處呢?多半出自——
兒女的人生,煩惱到第一份工作就好!剩下的,讓他為自己負責
不綑綁兒女的生活,父母要找出後半人生的實際安排
創造事業第二春,認清「學到老」不光再工作而已,更是生活技能上!

年輕人35歲這個年紀,必須好好為自己人生開始有所領悟,為生活及工作盡快找到價值與定位;而父母親要多鼓勵兒女,不施壓任何「情緒、道德壓力」給他們這個階段的「35而立」。說「30而立」實在太難、難抵達目標,不妨再給五至六年,相信年輕人會更成熟、目的地更加明確、人生方向也踏實。
bottom of page